搜索图标
P

产品目录

PRODUCT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www.51吃瓜黑料,17吃瓜网每日大赛,爆料吃瓜AV网,最热头条吃瓜爆料,深夜吃瓜网

联系人联系人:李经理

电话联系电话:15666887396

QQQQ:2248893324

地址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光电路155号光电产业加速器(一期)

【工作部署】枣阳市气象局“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气象站职责

发布时间:2025-06-27

作者:17吃瓜网每日大赛

产品详情

  1956年底枣阳县气象站建站初址在枣阳县城北黄龙岗,八十年代初枣阳县统一编门牌号为南阳路127号。2000年枣阳市重新编号,门牌号为枣阳寺沙路45号,2010年门牌号变更为气象路5号。

  2018年,因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影响,谋划气象观测站的搬迁至北郊水库东南,征地近12亩,采用先进的无人值守系统和地面观测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大大改善枣阳的气象探测环境。

  枣阳市气象局综合探测系统由国家基本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组成,并包含酸雨观测、GPS/MET水汽监测、土壤水分监测等分系统。

  枣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面积为35m×25m,土壤为沙壤土,距城中心600米,位于最近城镇的北方。承担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大型蒸发、日照、雪深、气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面及深层地温、草面温度、电线小时不间断记录,并完成数据处理和上传。

  2005年开始建设枣阳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并组网,截止2020年,全市共建有3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农田小气候站、1个土壤水分站、1个GPS/MET站。

  省-市-县宽带网络(SDH)系统:省市网络在2011年升级为6M,传输日常气象资料,市到县2011年升级为10M。

  VPN数据上传备份网络:通过20M互联网带宽,形成VPN备份网络,当SDH故障后,可以通过VPN拨号到SDH网络上,不影响数据上传。

  Internet宽带网络:带宽为20M。通过Internet网与其它网站连接,广泛接收各种信息资料。

  依托湖北省观测站网,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各类观测资料,以枣阳市综合业务一体化系统为平台,基本形成以中短期天气预测、短时及临近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公共决策气象服务及专业气象服务于一体的预报预测体系。

  已经建成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应急保障服务等工作流程,依托枣阳市预报预警业务一体化平台,将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业务输出的产品进行集成和深加工,形成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的产品,通过政务网、专业网、新媒体、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等多种形式为政府领导决策和各类用户提供服务。

  枣阳气象局业务用房建筑面积702平方米,附属用房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其中有584平方米业务用房于1988年建设,建设标准低,使用年代久,房屋布局和结构已不能适应当前业务需要,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截止2020年11月30日,全局共在职10人,含气象参公编制4人、气象事业编制4人、地方事业编制2人,其中工程师3人,本科学历以上学历8人,专科学历2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的第二阶段目标,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气象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习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将为枣阳气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巨大的服务需求也必将为枣阳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湖北和枣阳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主两副”的战略布局,枣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百强再进位”发展战略,将会实施一批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等重大项目,必将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包括气象领域提供的产品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依赖性越来越强,必将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省气象局、襄阳市气象局对枣阳气象发展寄予了厚望,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湖北省气象局、襄阳市气象局多次来枣阳市气象局进行调研指导,对百强县市的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这是对枣阳气象工作的重视,对枣阳气象事业的支持,对枣阳气象干部职工的肯定,必将为枣阳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对枣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给枣阳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枣阳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对枣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枣阳建设“百强县市”,对气象事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对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业务和服务的精细化、准确性、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气象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区域协作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对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服务机制、服务质量和效益提出新需求。

  气象现代化目标对枣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对气象事业发展总量规模和布局结构、发展速度和科技内涵以及事业投入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气象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立足科技创新和效益导向,才能促进“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事业发展新常态。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对枣阳气象事业发展路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大环境对枣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国家、地方和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技术和市场开放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大。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管理能力与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才队伍素质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同时,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工作对气象服务工作、预报预测工作、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枣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以提高枣阳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科研、业务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枣阳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快构建观测自动、预报智能、服务智慧的新时代气象综合业务体系,切实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水平,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为枣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气象保障。

  坚持需求牵引与科学发展。围绕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科学规划气象发展,科学设计气象工程建设,确保规划设计的系统化、科学性、可操作性,促进枣阳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集约与整体推进。着眼于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全局,气象软硬建设并重,统筹推进全市气象协同发展,高效集约配置资源,整体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市县气象现代化整体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增强气象整体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突出科技引领,坚持面向气象业务服务,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推进全员创新,加强多主体协同创新,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工程、创新项目和创新平台,全面提高我市气象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效益、创新出人才的良好环境。

  坚持全面深化气象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气象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快建立完善适应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抓手,着力优化事业结构、着力推进核心技术突破、着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推进气象强市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为枣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枣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城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枣阳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抓手,紧紧围绕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切实抓好鄂政发〔2019〕28号文件精神落实落地。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网,除12个骨干乡镇区域气象站升级改造外,同时完成南城、东郊水库、西郊水库3个单雨站升级,构建起以南北城、东西郊为核心的县城周边全覆盖监测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90%,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镇村及专业人群覆盖率达到10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1、优化观测站网和观测要素业务布局。满足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需要,在乡镇建设加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从提高城市精细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服务能力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出发,布置城市温度、风、湿度、气压、能见度、气溶胶颗粒物、能见度、降水等要素的自动站监测网;围绕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周边集水区域,完善中小河流、水库雨量自动站监测网;建设粮食作物农田小气候观测布置温度、湿度、风、辐射、土壤水分、降水等要素的自动站气象观测网;完善交通安全温度、雨量、风、结冰、能见度、降水等要素的自动站气象观测网;建设旅游气象保障温度、湿度、风、降水、臭氧离子等要素的自动观测网,打造特色旅游气象服务。

  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库建设,建成综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库;建立完善自动站数据应用系统,将数据集成到精细化预报和气象预警应用中来;建立和完善区域自动气象(雨量)站运行保障机制,确保运行稳定,网络畅通,数据传递及时。

  2、增强气象装备维护维修能力,完善维护维修平台,配备性能优越的设备和维护维修测试工具,建立设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和应急移动维护维修平台,升级装备储备库房;建立保障分中心维护维修平台,配备基本气象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设备和工具,具备完成本辖区范围内一般气象观测装备的集中维护维修能力。

  建立设备器材仓库和管理平台。建立器材仓库,将设备按类别摆放到标准货架上,仓库做到恒温恒湿;建立仓库库存管理平台,分门别类入库,打上条形码;做好出库管理,领取设备通过平台提前发送领取申请;通过库存管理平台管理器材的超检、送检情况。

  提高观测设备运行监控能力,完成县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建设,制定运行监控业务规范、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对观测设备的运行状况、数据质量和保障信息等的实时监控、数据显示和信息报告。建立包含GPS/MET、闪电定位仪、区域自动站、网络传输、卫星资料处理接受等设备和数据接受的监控平台。当设备故障或数据未能接受或传输时,通过平台发送短信到值班人员手中,第一时间获知设备情况。

  3、升级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升级、优化县级气象数据通信平台和数据交换系统,实现高效数据共享。扩充数据传输带宽容量,将带宽由目前的10Mbs扩充到20Mbs;增加省市、市县数据传输备份线路,由目前的外网备份线G卡备份和一条联通SDH数据备份线路;建立核心路由器、交换机双机备份;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建立完善网络安全机制,增加内外网硬件网络安全防火墙;建立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全网业务监控能力。

  提高信息处理、存储能力和可靠性,完善共享应用体系,完善数据共享系统,加强各类气象数据融合处理并形成产品数据库,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建立预报产品、观测数据及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显示和服务的业务流程,优化气象数据综合显示平台,实现面向用户的快速服务。

  4、完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以MICAPS3.0为基础,结合上级指导产品解释应用系统,实现对上级气象台预报分析产品的自动接收、存放和解释,能方便调阅实时气象探测资料;结合本地预报经验,能客观定量地做出本地订正预报,及时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GPS等观测资料,通过对各种数值预报产品、上级预报分析产品解释应用,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本地预报经验,建立以订正预报为重点、预报精细化,内容丰富,服务针对性强的气象预报服务平台。完善综合业务会商系统。配备DLP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将观测场实景观测信号、区域自动站监测、卫星云图监测、雷达回波探测和异地会商的视频信号等信息的实时显示,以适应现代业务多信息分析的需要,提高预报预测工作效率。

  5、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充分发挥既有观测站网优势,根据各行业对专业气象观测数据需求,完善升级现有部分气象观测站点。针对公路交通、新能源、内河航运、林业、旅游、农业等关键行业和重点地区,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共建共用,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站。

  6、研发数据融合关键技术。配合省市级业务单位建立气象+行业大数据共享库,通过影响机理分析,挖掘多源数据与气象数据的关联规则,建立行业影响定量模型;开展气象数据融合同化、再分析研究及空间插值技术研究,提高气象实况、观测和历史数据格点化应用水平;开展视频、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资料发掘探索,提升反演数据来源广度和精确度。

  7、开展专业模式本地化研究应用。开展专业模式及其边界条件、驱动条件与大中尺度模式的耦合技术研究;开展水文模式、边界层模式、污染模式等专业预报模式本地化应用研究,提高专业模式在水利、电力、环境、能源等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8、研制关键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参与重点领域评估指标、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总结研究,制定一批指导性强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功能完备、满足现代气象工作需求;配套设施完善,满足气象业务、职工工作、生活需求;机关庭院环境优美,设施一流。

  按照湖北省气象局要求的“一县一品”“一台一景”的建设目标,在2023年前积极向上申报“枣阳市气象预警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同时协调政府解决用地问题,争取建成具有枣阳特色的气象业务用房。

  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基本适应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要求,形成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局领导班子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局领导班子配齐配强,科技水平有利提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达到100%。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线、抓好培养、引进和用好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

  一是加强业务技术骨干的培养。根据我局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大气探测、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生态与农业等方面,重点选拔培养3-4名有一定发展潜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学历层次较高、年轻的业务、科研骨干。

  四是切实用好人才。建立和完善适合各类人才特点的激励机制。善于用快速发展的事业凝聚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注意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专长,激励他们为气象现代化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在业务、科研、管理、专业服务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技术职称和职务方面的政策倾斜,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信息化保障体系,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向上争取资金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建成统管共用、集约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云平台,构建完善统筹集约、协同高效、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枣阳气象信息化体系。提升信息新技术在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完善气象大数据服务体制机制,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枣阳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气象军民融合等,提供全方位、跨区域数据支撑和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供给,提高气象保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防范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监测能力、降水精细化和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面。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灾害性天气联防、预警及应急响应等软件配套建设。进行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强对流预报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技术、预报专家知识库开发和研究,根据专业服务需求完善监测网络,建设短期气候预测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基于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公共气象信息系统。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建成功能齐全的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完成人影设备设施的存放与管理体系建设,达到专库存放、安全管理,建设200㎡的炮库、火箭库、人雨弹库和运载车库,管理到人到岗。建立市人影指挥中心,建立指挥中心到各作业基地的网络通信系统。购置网络服务器一台、配备3部笔记本和装备4部移动电话,每台笔记本配置无线网卡,通过CDMA或GPRS上网获取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作业条件等信息等资料;开发出集装备信息档案、上级人影作业指挥产品订正应用以及作业信息处理、作业效果初步评估、各地旱情发展趋势、雨量收集等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在生态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推进气象与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生态环境多元协同观测,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开展重点生态领域生态功能价值评估,发展气象条件贡献率定量评价技术,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完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的制度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提升生态修复与涵养、水库蓄水、污染防治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的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动态评估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围绕“六保六稳”目标,建设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强化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服务。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展个性化、直通式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紧贴农业生产需求,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改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

  创建优质稻麦、烟叶、桃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围绕“一县一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增强农业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认证一批“气候好产品”,提升枣阳优质农产品品牌价值。开展“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气候资源品牌创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助力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利用精细化气候区划成果,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支撑。

  在2023年前,完成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在市行政办公区域内解决用地新建气象预警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气象预警服务中心业务用房1200-1800平方米;内部涉及枣阳市气象台会商平台、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气象装备保障处理平台、气象预警指挥平台、气象科普展示平台以及研学共建平台等6大主题,建设完成后将大大提升枣阳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其他县市区气象局的业务用房标准。

  1、枣阳市气象局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指导枣阳市气象局规划建设工作。

  2、成立“十四五”规划发展办公室,并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十四五”规划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和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规划完成进度、质量及要求安全实行严格监督和管理,承担监督和质量管理的职能。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立健全气象台站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同时地方财政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并能够按照上级要求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依托全省布局和我市重点气象项目,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措施落实规划项目建设实施和维持保障资金,确保项目建设和已有的气象设施能发挥最大效益。继续加强科学统筹集约资金资产,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发挥投资效益。

  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气象“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体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技术指导、施工组织、土地使用、依法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确保气象“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建设力量,各地区、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解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共同推进枣阳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